威斯尼斯wns8882022年度党政工作要点
|
发布时间: 2022-10-25 访问次数: 10 |
校党字〔2022〕7号 2022年学校党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规范管理,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坚持不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师生员工及校园安全稳定,奋力开创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突出政治引领,持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1.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不断强化思想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史学习教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理论武装引领,推进理论学习提质增效。坚持和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常态化学习机制。用好“学习强国”、国教院、校园网等网络学习平台,持续巩固思想建设阵地。落实好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制度,大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聚焦思政课质量提升,开展思政课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思政精品课。推动学生班级设立“思政委员”,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工作,推进“四史”和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积极主动推进与公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结对共建行动。 3.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健全、规范党的组织体系。制定学校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加强对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情况指导督查,抓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加强党校建设,完善党校运行体系。巩固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坚持政治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和党建“领航”计划,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项目评选工作,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开好各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 4.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以党章和有关法律法规为遵循,以学校章程为依据,加快推进党建发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清单化主体责任落实制度,确保党建主体责任不缺项漏项,为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树立标尺;建立健全系统化工作报告制度,规范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情况请示、述职、报告程序,完善党代会年度会议制度;建立常态化督促检查制度,形成党建工作常态化督导整改机制;建立健全精准化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党建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分解方案,编制各专项发展规划,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推动高质量完成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规划有效有序实施。 5.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严格执行好干部标准,坚持“五个过硬”,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推动干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切实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引育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一校一策”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组织思政工作者参加省级培训和实践研学,完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职称评价体系。 6.不断强化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精神,按照“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大力加强党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大力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报告,推动形成良好会风文风。完善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基层、党外人士等制度,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形成“头雁效应”,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认真做好党务校务公开,积极主动接受监督。 7.不断强化纪律建设。坚持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严格按标准、按规矩、按程序办事,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主业主责,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压实纪委监督责任和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治监督作用,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函询、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强化廉政教育,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高线,守护党规党纪红线。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失范行为处理等制度,守住师德师风底线。 8.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省委《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规章制度和责任清单,把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不折不扣落实到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认真做好省委约谈整改工作,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加强“三微一端一网一平台”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持续做好舆情监测和管控工作。健全党管教材工作体制,把好教材的政治关、学术关;加强对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培训等线上线下活动的管理;落实“双防”宗教工作责任清单,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和邪教传播;严防西方意识形态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向校园渗透,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固。 9.加强统战、群团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工作机制,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参与学校管理,引导党外代表人士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召开第一次教代会工代会,增强教代会、工会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支持教代会工会依法依章开展活动,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工会紧密联系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建功立业奋斗精神。强化党建带团建,加强党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领导,完善团学组织运行体制机制,组织召开第一次团代会、学代会,纵深推进团学组织思想引领、骨干领航、志愿实践等工程,进一步增强团学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动员、凝聚和联系青年大学生。 10.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完善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工作方案,杜绝安全稳定风险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建立安全稳定工作专班,围绕重要时段、敏感节点和薄弱环节,常态化开展排查和整治,建立台账和整改清单,实行闭环式管理,坚持安全稳定风险隐患动态清零。落实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责任,加强治安、消防、交通、实验室、危化品、食品卫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安全检查,开展反电诈、防传销等专项治理,加大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做好各类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门卫和关键部位值班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校园巡逻制度。严防暴恐活动浸入校园,提升应急突处能力,切实巩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11.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署,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健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转换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落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从严从紧从快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校园不发生疫情的底线。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多病同防,做好宣传教育、日常监测、物资储备、环境消杀、卫生整洁等工作,完善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聚焦中心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稳妥试点普通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个性化分流培养。积极开展专升本“10W-理实融合”集中教学环节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完善在线教学管理办法,推进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修订2022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召开学校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积极参加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工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 13.加大专业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设置与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和十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积极申报设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土建学科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停招或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专业;加大对传统专业改造力度,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集中优势力量推进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大力加强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交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4.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持续开展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开展一流课程负责人专题培训,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培育与申报工作。积极组织好2022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示范作用,推进课程精品化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分类分层推进课程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标准建设。 15.加强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开展教研室负责人专项培训, 完成“双基”达标验收工作。加强教研室建设管理与考核,遴选建设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推动建设虚拟教研室。落实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培育学科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16.强化实践教学工作。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防范化解危化品风险和安全隐患。开展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论证。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占比、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为重点,修订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实习管理,推动本科教育“16+2+2”教学改革,形成阶段性成果。深化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改革,提升在实践中完成设计(论文)比例。 17.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三期教学检查,及时反馈、切实整改检查出的问题。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常态化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实行督导信息公开。开展高教事业统计,做好高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工作。做好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工作。 18.做好招生考试工作。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拓展宣传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拓展省内外优质生源,优化生源结构,做好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工作,规范对口招生、专升本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类招生任务。加强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协同,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19.扩大继续教育和对外交流合作。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加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坚持开放办学理念,面向长三角积极拓展校企、校地、校政、校校合作项目。响应国家倡议,主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三、落实立德树人,持续提升学生工作水平 20.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推进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道德、生态文明、心理健康、诚信教育以及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等系列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学风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不断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完善学生事务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候选人、省级校级“十佳”大学生和优秀毕业生推荐工作。扎实做好征兵、新生军训工作。 2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上级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选齐配强辅导员,优化队伍结构,优化辅导员考评激励机制,提升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提升辅导员队伍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改进辅导员工作作风。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改革完善专兼职辅导员管理、培训、考核、评价、奖惩机制。 22.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一校一品”三扶特色志愿服务行动。实施体育固本行动,推进大学生体魄强健工程。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体育工作评估。推动语言文字文明规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经典诵读”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活动。做好大学生各项文体赛事的组织工作。 2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开展SYB创业培训服务。做好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工作。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 24.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实行就业工作包保责任制,扎实做好校、院(系)两级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推动校企联动,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精准服务,开展常态化校园招聘行动,办好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办好校园招聘。组织参加省级行业专业招聘专项行动和“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组织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征兵”等就业项目,促进毕业生留皖就业创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编制发布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5.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完善奖助补减免“五位一体”资助体系。推动资助工作规范化、精准化,建立资助育人工作方案,完善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发挥好资助育人功能。以“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资助”为指引,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开展智慧资助和学生资助回访,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四、坚持引育并举,增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26.加大人才引育工作力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规范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工作。柔性引进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聘请行业大师、名匠、专家,特聘现代产业导师等。引育并举,积极引进博士教师,支持、鼓励教师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27.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加大新进青年教师实践实训工作力度。支持、鼓励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实践锻炼。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规范外聘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 28.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完善年度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情况列为全校各单位、教职工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举行第38个教师节系列活动,选树和宣传优秀师德典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29.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开展定编定岗定责工作。根据不同岗位类型、学科类别、研究领域,构建多元化人事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劳动合同用工待遇保障和激励制度。 五、加大科研工作,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0.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健全科研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加大高层次科研项目和奖项申报的宣传、指导和组织力度,力争实现项目(奖项)层次新突破。拓宽项目申报渠道,增加申报数量,提升申报质量,确保年度科研经费稳中有升。 3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推进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省、市级科技平台。开展科研平台建设绩效评估,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培育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32.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参与振兴乡村协同服务中心和区域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实现专利申请数量质量双提升。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专利大赛,推进大赛成果应用转化。 33.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开展“五唯”清理工作。优化项目管理流程,规范项目经费管理。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成立合肥城市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积极参加省、市科协工作。 34.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主动融入长三角、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积极参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项目。积极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设立协同振兴乡村服务中心、基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积极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开展科技下乡进企活动。 六、强化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35.推进办学资源拓展整合。深入挖掘校外办学资源,积极推动校企、校地、校校共建与合作办学;深入挖潜、整合校内办学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开拓、整合办学资源。积极推动校友会筹建工作,深入挖掘校友潜力,充分发挥校友工作拓展办学资源的作用。 36.推进校园校舍规划建设。聚焦“十四五”发展目标,优化完善两校校区功能定位和办学资源配置方案,协调、整合政策和各方资源,统筹安排校园建设发展布局和实施路径,推动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建设。 37.推进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需要,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开展2022年度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及教学仪器设备采购论证、招标、建设等工作。加快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质量拓展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搭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平台。 38.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优化图书文献馆藏结构,统筹推进纸质和数字资源建设,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整合两校区图书资源,优化布局,改善馆内条件,优化阅读环境。开展系列图书阅读活动,提升读者服务水平。 39.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做好校园信息化服务和保障工作。建立网络与信息化安全长效机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化安全宣传与管理。有步骤推进《安徽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工作。 七、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40.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完成董事会成员换届报备,学校章程修订核准,推动董事会、党委、行政班子主要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工作。开展学校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形成以章程为核心,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制度体系。落实重大决策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合规审核等要求,规范决策程序。 41.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效益。建立智慧缴费平台,提高学费收缴率。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支出管理,压缩公用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编制2023年财务预算及三年滚动预算。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多方筹集资金,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保障学校发展。 4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加强招标采购规范管理,推进采购与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资产登记和资产信息动态管理。开展年度资产清查工作,规范资产报废处置。做好年度教学科研仪器使用效益与管理考核。 43.加强后勤管理服务。推进节能减排,深入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完成北城校区学生公寓升级改造工程。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做好两校区水电管养、消防器材检修、道路亮化、校园绿化等项目。提升食堂服务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加强校园医疗服务保障。做好大学生医保和大病救助工作。规范校园商业经营和快递管理,加强校内经营场所与物业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4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继续发挥“荫桐”校园文化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持续推动校训精神传扬工作,培育校史文化。发挥工会、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高校”等活动。 |